四川皮影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在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在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景点开发、建设与保护及文化旅游景点软环境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四川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确定,旅游业是"我省面向21世纪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骨干或支柱产业",并明确将四川的旅游定位为中国自然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强省。这说明了文化旅游在我省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已得到了广泛的确认。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文化旅游提升了四川的整体形象,推动了四川旅游产业的发展
文化旅游是现代文明的象征,是较高品位和格调的消费方式,是精神追求和文化享乐的新型载体,是现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四川是巴蜀文化的发源地,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数百万国内外游客通过参观旅游景点、名胜古迹,了解、品味四川渊远流长的文化积淀,从中丰富了自己的科学、历史、文化知识,也促进了各地新思想、新观念的交流。四川近年来举行的自贡国际恐龙灯会、乐山大佛国际旅游节、凉山彝族火把节、成都熊猫节、国际桃花节、合江苗族姐妹节等旅游节庆活动,充分挖掘了文化内涵,以"旅游搭台,文化唱戏,经济受益"的高层次的旅游消费方式,提升了四川在世界和全国的整体形象,促进了四川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2、文化旅游促进了四川经济的发展,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改革开放以来,全省恢复和重建了数百个文化遗址和人文景观,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得到进一步重视,软环境逐步优化,全省初步形成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风民俗相得益彰的文化旅游格局。据统计,在2001年"五一"黄金周的一周时间里,仅武候祠和杜甫草堂就收入120万元,显示了旅游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重要地位。文化旅游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不仅为四川增加了收入,也给四川的交通、通讯、宾馆等相关产业带来了发展的机会。
椐"世界旅游组织"资料显示,旅游业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能增加4.3元;旅游业每增加1个就业人员,社会就能增加5个就业机会,同时,狭义旅游业1万元增加值,可增加GDP4.4万元,从这点看,文化旅游产业对于拉动四川GDP的增长,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无一例外,四川的每一处重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会引起轰动,如广汉三星堆、成都平原史前遗址、古蜀国大型船棺独木棺墓葬遗址等等,它们的发掘和开发为四川旅游业提供着源源不断的、高品质的旅游资源。在2001年成都举办的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期间,四川推出了23条精品旅游考察线路,这些线路几乎包括了我省全部旅游精品和新兴景区,其中有11条线路直接与文化旅游资源有关,它们是:古蜀文化游、千年古堰和道教名山游、藏羌风情游、盐业恐龙游、三国遗址游、攀西风情游、明清佛教文化游、古城遗址游、川西民居游、地质博物馆游、文君故里游等。
根据调查,入境旅游者对中国旅游资源最感兴趣的是三大部分,其中两部分就是文化旅游资源,即文物古迹和民俗风情,其比例高达44%和34.4%。由此可以看出,四川文化旅游资源的巨大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掘出来
可以说,四川文化旅游的各种优势和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带动了四川经济的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为四川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迈进、为旅游业成为真正的支柱产业、为四川整体经济都注入了强劲的推动力。
3、文化旅游推动了人文环境的改善和社会全面进步
近年来, 四川在旅游文化项目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大力改善环境,不仅使一批有代表性的旅游文化景区(点)进行了修缮改造,而且还新辟了一批旅游文化景区,使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在新兴发展的旅游大工产业中放射出耀眼的光芒。都江堰-青城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投资2亿多元,整治环境。成都龙泉驿举办西部桃花节,引资数亿元。类似的还有乐山大佛-峨眉山申报世界遗产成功,以及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松潘古城墙的松潘县、桃坪羌寨的理县、古代民居的阆中县等等。
各地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极大地提高了当地知名度,树立了地区形象,促进了招商引资,提高了群众文明素质和商品经济观念,促进了当地社会的全面进步,使文化资源的利用与环境保护形成了有机的整体,为四川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文化旅游保护发展了民族特色文化
文化旅游活动的开展使一些地区一些已被人们遗忘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活动得以开发和恢复,传统的手工艺品、音乐、舞蹈、戏剧、体育等得以重视和发掘,长期濒临湮灭的历史建筑得到维护和管理等等。这些文化遗产重获新生,作为当地独有的文化资源,不仅吸引外地游客前来旅游,增加了收入,同时也弘扬了当地的民族传统文化
四川地灵人杰,是著名的文化之邦。它地处东西交融、南北过渡的地理位置,多年来既有利于揉合吸收东西民族之长,又是南北文化交流的要冲。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文明的精华,哺育出了巴蜀地区光辉灿烂的文化。
在历史的长河中,四川是人才荟萃的地方。众多历史人物或出生于四川,或成长于四川,或在蜀地为官,或游览于蜀地,多有遗址或纪念物留存,并留下了千古佳句与著名诗篇。李太白曾从这里杖剑远行,杜工部曾在此地望月怀乡;陈子昂、白居易、苏东坡、陆放翁、黄庭坚、杨升庵、张大千、郭沫若等恰若灿烂的明星,辉耀着这片浪漫的大地。刘皇叔白帝托孤,诸葛亮六出歧山,武则天皇泽"相会" ,唐玄宗剑阁闻铃,元宪宗"上帝折鞭" ,多少忠臣怨主,几许盛衰欢悲,都留在了这里的森森翠柏、茫茫白波、重重殿宇之间,留给了风雨楼台,暮鼓晨钟……
四川有上千座保存较好的宗教寺庙,在历史古迹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四川是道教的发祥地,自魏晋以来道教便开始在四川盛行,传播较广,四川境内的主要道观有:成都的青羊宫、青城山的福建宫、天师洞、上清宫等。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在四川传播得很快。明代,特别是万历年间佛教盛行,四川兴建了大量的寺庙、宝塔和古建筑。目前保存较好的上千座寺庙中,绝大部分为佛教庙宇,经历代培修,许多庙宇至今保存完好。其中新都宝光寺、梁平双桂堂、成都文殊院、广元皇泽寺、乐山大佛寺、平武报恩寺及峨眉山的报国寺、伏虎寺、万年寺、金顶等规模较大,较为著名。四川庙宇大多雕柱飞檐,金碧辉煌,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寺庙内众多的匾额楹联、古碑石刻,记载着古代不少诗人墨客的诗文,是考察和研究我国古代文化不可多得的史料。
与宗教发展相联系的是四川众多的石窟造像、石刻与绘画艺术。四川石窟规模宏大,有的摩崖造像上万尊,大多为佛教造像,也有道教和儒家造像,栩栩如生。其中人物摩崖造像以唐、宋时期的石刻规模最为巨大、最为完整和分布广泛。影响较大的有:唐、宋时期的乐山石刻、荣县石刻,唐代的夹江千佛岩,南北朝和唐代的广元千佛崖以及新近开发的唐、宋时期的安岳石窟等。此外,四川石刻造像的又一大特色是佛像高大,依山而凿。如世界第一大佛乐山大佛,始建于唐,高71米;四川第二大佛为荣县大佛,始建于北宋,高36.67米;还有潼南大佛,始建于明代,高27米。安岳石窟则是以石刻文字为主,称为"经窟"(指经文石刻)。四川石刻之精湛、完整,集我国石刻艺术之大成。创建于唐的成都大慈寺、剑阁昭觉寺和创建于宋的蓬溪宝梵寺,还保存有不少古代壁画。据史书记载,其中大慈寺壁画最为壮观,苏轼誉之为"精妙冠世",无奈明清时已毁于战火。
四川境内还有不少帝王陵墓。陵墓中规模较大的有:位于成都城南的三国时刘备(161-223年)之"汉昭烈皇帝之陵" ,史称"惠陵" 。位于成都西郊的五代前蜀国皇帝王建(847-918年)的陵墓,又称"永陵" 。位于成都北郊磨盘山麓的五代后蜀国孟知祥(893-934年)的陵墓,史称"和陵" 。这些陵墓中藏有不少文物,其中以王建墓的墓室和文物保存最为完好,为研究五代时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四川是三国历史文物保存最多的省份,这体现出四川文化遗迹的又一大特色。古今史学家认为,在魏、蜀、吴三国中,蜀国是治理得最好的。刘备、诸葛亮及其继任者蒋琬、费祎,给蜀地带来过短暂的安宁和繁荣,蜀地百姓尊敬他们,乐于为他们修祠建庙。故三国之中,魏国、吴国保留的遗迹少,而蜀国则多。四川是蜀国的中心,当然三国遗迹就多在四川了。从历史记载和目前的文物保护单位数字来看,四川的三国遗迹,与其他各省比较,的确是最多的。著名的有成都武侯祠、阆中的张飞庙、汶川姜维城、剑门蜀道、庞统墓、子龙墓、蒋琬墓等,他们为热衷于三国故迹的专家、游客提供了探访、参观的场所,对于三国历史研究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四川的考古发现对于研究这一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一系列重大的考古发现或者揭开了笼罩在这一地区历史上的迷雾,或者丰富和印证了史籍上已有的记载。四川地区的考古发现,其时间包括了从远古的侏罗纪地质年代到晚清时期的数亿年时间,以其时间长和特色鲜明著称。
四川受地理条件限制,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地区,因而对于产生和繁荣于这个地区的早期的人类文明,史籍记载很少。人们知道四川曾有过灿烂的文明,但史籍记载也很少。人们知道四川曾有过灿烂的文明,但对它的了解仅限于传说。唐代大诗人李白"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蜀道难》)的诗句,正是这种状况的极好说明。
青铜时代蜀国都城三星堆的考古发现,揭开了这一历史上的千古之谜。三星堆文明不仅以其迥然不同于同时期中原文明的特色,引证了关于中华民族起源于全国若干地区的"满天星斗说",而且以其明显的西亚文化特征,说明四川地区是最早开始对外进行文化交流的地区之一。加之三星堆文明本身的发达程度令人震惊,它的发掘成果震惊了世界。
皮影--
汉画像砖只在四川地区才有出土,它是一种刻有图画的墓砖。图画的内容除宗教和民间传说外,大量的是反映墓主人生前日常生活的画面。由于墓主人的身份涵盖了从士大夫到普通老百姓的各个阶层,这些画像砖也就成了广泛研究汉代文化的珍贵资料。 四川皮影又叫“灯影戏”。大多具有汉魏石刻简约纯朴的古韵,清代极盛也分东西两路,东路分布于川东、川北山区,影人形制多以直线造型、刻工精细,形体高约30厘米,以牛皮制成。当地人称作“渭南影子”,因为从陕西渭南传来之故。西路分布于川西成都地区,影人形制受北京皮影影响,高约60厘米。四川皮影的脸谱造型,比陕西和北京更有特色,它夸张幅度大,注重刻划人物的性格,尤其着力人物眼睛的设计,如全脸是阴刻,只将眼球和眼部的装饰阳刻,显得目光炯炯传神。艺术格调浑厚、大气。四川皮影所演剧目除历史、神话、传说外,多为谐剧。影人造型也多夸张、动态滑稽、脸谱服饰多仿川剧、很有地方特色。
由人操纵兽皮或纸雕成的玩偶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借助灯光把玩偶及其活动的影像投射在半透明的屏幕上,供观众观赏。玩偶主要是不同的人形,也可能是各种动物,但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这种戏剧形式发源于东方,后传入欧美各国。